1. 項目概況
項目名稱:馬連道110kV輸變電工程
建設單位:北京市電力公司
建設地點:馬連道路與馬連道胡同交叉口東南側
建設內容與規模:
本工程由變電站和輸電線路兩部分組成,總投資約15670萬元。其中變電站占地約為2810m2,建筑面積約為4025m2;輸電線路由草橋變電站出線電纜線路雙回,新建電纜線路路徑長度約5214m。具體工程規模見表1。
表1 馬連道110kV輸變電工程建設規模表
工程組成 建設內容 建設規模
變電站
工程 新建馬連道110kV全戶內、半地下變電站。
安裝50MVA主變壓器2臺(電壓等級110/10.5kV),本期110kV電纜進出線2回,10kV出線28回。 占地面積2810m2
建筑面積4025m2
輸電線路工程 草橋220kV變電站出線雙回110kV電纜線路至馬連道110kV變電站 起點草橋220kV變電站。
終點:馬連道110kV變電站。 該段電纜路徑長度約為5214m ,在麗澤路北側和西站南路西側利用現狀電力溝道,茶馬街利用新建電力溝道
2.建設必要性
隨著馬連道地區及馬連道采購中心區的快速發展,馬連道胡同1號、宣興商廈等開發項目的建設以及為馬連道采購中心區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和配套服務,完善地區綜合服務功能,擴大現代商貿產業的聚集效應,預測馬連道地區飽和負荷約為127MW。
目前該地區周邊主要有右安門110kV變電站和白云橋110kV變電站,右安門變電站現狀4臺主變在2010年夏季高峰負荷期間,主變負載率分別為51%、29%、50%和59%,且右安門變電站主要供電區域為蓮花河以東、廣安門外大街以南的區域;白云橋變電站現狀2臺主變在2010年夏季高峰負荷期間,主變負載率分別為50%和65%,且白云橋變電站主要供電區域為蓮花河以西、馬連道南街以北的區域。
綜上所述,根據地區負荷增長情況及規劃供電范圍的劃分,現狀周邊地區變電站不能滿足馬連道地區負荷增長的需求。為了滿足地區負荷增長的需要,提高配電網供電可靠性,在馬連道地區規劃建設馬連道110kV輸變電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3.環境保護目標
經現場踏勘確定本工程環境保護目標如表2所示。
表2 環境保護目標及環境保護級別
編號 環境敏感點 與變電站方位關系 與變電站廠界最近距離(m) 與電纜線路邊相導線最近距離(m) 使用功能 層數
○1
中聯飯店 東側 11 — 商業 地上4層
○2
馬連道胡同1號商業辦公區(在建) 南側 40 25 商業、辦公 地下3層、地上18層
○3
第三區售樓處 西側 40 20 商業 地上1層
○4
茶源路18號院 西南側 140 20 商業、住宅 地上21層
○5
中新佳園二區 西側 — 30 住宅 地上21層
○6
馬連道13號院 西側 — 20 住宅 地上6層
保護級別:
電磁環境:執行《500kV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HJ/T24-1998)規定的以4kV/m為居民區工頻電場評價標準,以0.1mT為對公眾全天輻射時的工頻磁感應強度評價標準。
聲環境:環境保護目標處執行《聲環境質量》(GB3096-2008)中2類標準,即晝間60dB(A),夜間50dB(A)。
4.環境質量現狀
4.1環境空氣質量現狀
本項目評價區域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劃為二類,執行《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1996)及其修改通知中規定的二級標準。
根據北京市2011年3月空氣質量月報,截至3月31日,北京市3月空氣質量二級和好于二級天數達24天,超標7天,其中一級8天,二級16天,三級6天,四級1天。
受浮塵侵擾、回流影響,3月18日~21日,北京市空氣質量連續4天超標,其中20日為四級,中度污染。18日早6時左右,源自蒙古國沙塵暴的浮塵進入北京市。20日,本已移動至華北東部的浮塵返回,導致北京市18~21日空氣質量連續四天超標。
截至3月31日,北京市今年空氣質量二級和好于二級天數累計達73天,占81.1%,比去年同期增加3天,比近十年同期平均增加6天,距年底274天(75%)的目標還差201天。
4.2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
與本工程變電站站址距離最近的地表水體為站址東側約700m處的蓮花河,本項目所在區域屬于北運河水系,主要地表水體為蓮花河,該段水體功能分類為IV類,根據2011年2月北京市河流水質狀況調查,蓮花河現狀水質為V3類。
4.3聲環境質量現狀
本工程各聲環境現狀監測點處監測值晝間為56.3~63.8dB(A),夜間為46.8~52.6dB(A),由于站址區域南側有馬連道胡同1號地塊施工場地,線路沿線馬連道路和茶馬街等交通道路,施工噪聲和交通噪聲是主要現狀聲環境影響源。
4.4電磁環境現狀
通過對項目所在區域各環境保護目標處進行現狀監測,監測因子為工頻電場強度、工頻磁感應強度和無線電干擾場強,監測結果表明,在各現狀監測點位處,距離地表0m高度處的工頻電場強度監測值在0.0013~0.0026 kV/m之間,距1.5m高度處的工頻電場強度監測值在0.0017~0.0032kV/m之間,各電磁環境現狀監測點處工頻電場強度監測值滿足《500kV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HJ/T24-1998)中推薦執行的居民區工頻電場4kV/m的評價標準限值的要求。
在各現狀監測點位處,距離地表0m高度處的工頻磁感應強度監測值在0.000024~0.000056mT之間,距離地表1.5m高度處的工頻磁感應強度監測值在0.000026~0.000062mT之間,各電磁環境現狀監測點處工頻磁感應強度監測值滿足《500kV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HJ/T24-1998)中推薦執行的對公眾全天輻射時的工頻磁感應強度0.1mT的評價標準限值的要求。
在各電磁環境現狀監測點處,在0.5MHz頻率監測的無線電干擾場強的現狀監測值為42.4~45.2dB(μV/m)。
5.施工期環境影響分析
5.1大氣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前制定施工揚塵污染防治措施,施工場地周圍設置圍欄,施工場地定期灑水、及時清掃,4級以上大風天氣停止土方施工,運輸車輛進入施工場地應低速行駛,駛離施工場地后需清洗塵土,施工場地不設混凝土攪拌站,采用商購混凝土,施工渣土需用帆布覆蓋,抑制揚塵。
5.2水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廢水嚴禁以滲坑、滲井或無組織方式進行排放,施工場地內需設置廢水沉淀池,并做防滲處理,廢水經沉淀后的上層清液經組織排入市政污水管網,沉淀物質運至指定地點進行妥善安置。施工人員生活充分利用市政公共衛生設施或者設置移動式公側,生活污水排入城市污水管網。
5.3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建筑廢料以及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垃圾應分類處理,并及時清運。棄土棄方均集中外運,并運輸至指定地點。
5.4噪聲污染防治措施
嚴格控制施工時間,嚴禁夜間作業;施工過程盡量采用低噪設備,加強日常施工機械的維修和養護,避免由于施工設備老化或者養護不到位而引起施工機械噪聲增大,施工作業場地內產噪設備應進行合理布置,盡量遠離對噪聲影響敏感的環境保護目標。施工車輛盡量選擇遠離環境保護目標的運輸道路進、出施工場地。
6.運營期環境影響分析
6.1水環境影響分析
本項目營運期產生的廢水為變電站值守人員日常生活產生的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排放量為0.08 m3/d,29.2m3/a,主要污染因子為CODCr、BOD5和SS,經化糞池處理后排放濃度分別為:CODCr 400mg/L、BOD5 200mg/L、SS 300mg/L,滿足北京市地方標準《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11/307-2005)中排入城鎮污水處理廠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即CODCr :500mg/L、BOD5 :300mg/L、SS: 400mg/L。
本項目生活污水排入市政污水管網,最終排入盧溝橋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不會對水環境產生影響。
6.2固體廢物環境影響分析
本項目建成后產生的固體廢物主要為生活垃圾。變電站每日有值班人員2人,產生量按每人每天0.5kg計,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約為0.365t/a。生活垃圾由環衛部門負責收集和處理。
變電站事故時產生的固廢為變壓器事故廢油,事故狀態下最大排油量約30t/a。變電站主廠房西側設有地下事故油池,事故產生的廢油由廠家回收或由有資質的單位進行處置,不會對環境產生影響。
6.3聲環境影響分析
本工程將采取隔聲減振等降噪方法,能夠有效控制設備噪聲向外環境的傳播,具體措施為:主變壓器、通風設備等主要噪聲設備將選用低噪音設備,在訂貨時向設備制造廠家提出嚴格的降噪要求;主變間進行封閉,采取主變減振基礎、主變壓室內貼吸聲板,選用隔聲門,隔聲門在檢修時可開啟,平時封閉,主變室所有百葉窗安裝為消聲百葉;主變室室內墻面貼吸聲板;排風風機出口加裝可拆卸隔音板,散熱器室設隔聲屏。在變電站地上部分結合商業建設制定綠化降噪措施。綜上可見,本工程經過加強噪聲防治措施,不會對項目所在區域的聲環境產生影響。
6.4電磁環境影響分析
變電站電磁環境影響分析:
根據對現運行的六郎莊110kV變電站的類比監測結果,類比六郎莊110kV變電站進線側廠界外0~40m范圍的工頻電場強度值在0.000297~0.001286kV/m之間,滿足4kV/m評價標準限值得要求,呈衰減趨勢。最大工頻電場強度出現在變電站北側廠界5m處為0.001286kV/m,為4kV/m評價標準限值的0.0322%,遠低于標準限值。
根據對現運行的六郎莊110kV變電站的類比監測結果,類比六郎莊110kV變電站進線側廠界外0~40m范圍的工頻磁感應強度值在0.000027~0.00076mT之間,滿足0.1mT評價標準限值得要求,呈衰減趨勢。最大工頻磁感應強度出現在變電站北側廠界外0m處為0.00076mT,為0.1mT評價標準限值的0.76%,遠低于標準限值。
根據對現運行的六郎莊110kV變電站的類比監測結果,類比六郎莊110kV變電站進線側廠界外0~32m范圍內的無線電干擾場強值在43.7~44.5dB (μV/m)之間,呈衰減趨勢,其中20m處的無線電干擾場強值為44.1dB(μV/m),滿足評價標準限值46dB(μV/m)的要求。
根據類比監測結果可以預測,擬建馬連道110kV變電站建成后,在變電站廠界外產生的工頻電場強度滿足4kV/m標準限值要求,在變電站廠界外產生的工頻磁感應強度滿足0.1mT標準限值要求,在變電站廠界外20m處、0.5MHz頻率產生的無線電干擾場強滿足46dB(μV/m)標準限值要求。
輸電電纜線路電磁環境影響分析:
根據對宣武門110kV站進線電纜線路進行的實際監測結果可知,距類比電纜線路溝道地表處中心線0~40m范圍內,工頻磁感應強度現狀監測值在0.000018~0.000146mT之間,隨著與走廊中心線距離的增大呈衰減趨勢。其中,在距地表0m和1.5m高度處產生的工頻磁感應強度最大值均位于電力溝道地表走廊中心線處,分別為0.000146mT和0.000089mT,分別為0.1mT評價標準限值的0.146%和0.089%,滿足0.1mT標準限值要求。在距電力溝道對應地表走廊中心線垂直距離10m處,在地表0m及1.5m處產生的工頻磁感應強度已經衰減到現狀環境值。
本工程理論計算范圍由電力溝道地表中心線至中心線外40m處,根據理論計算結果可知,工頻磁感應強度隨與電力溝道地表處中心線距離的增大成衰減趨勢,在地表0m和1.5m處產生的工頻磁感應強度最大值分別為0.0007018mT和0.0004686mT,均位于電力溝道線路走廊地表中心線處,滿足0.1mT的評價標準限值的要求,分別為0.1mT評價標準的0.7018%和0.4686%,在電力溝道走廊外30m處在距地表0m和1.5m高度處的工頻磁感應強度分別降為0.0000287mT和0.0000281mT,分別為為0.1mT評價標準的0.0287%和0.0281%,在本次預測的電力溝道地表中心線外40m處,在地表0m和1.5m高度處的工頻磁感應強度分別衰減至0.0000186mT和0.0000184mT。
在各環境保護目標處工頻電場強度類比監測數據為0.000135~0.001226kV/m,遠低于工頻電場強度4kV/m標準限值要求,環境保護目標處工頻磁感應強度類比監測數據為0.000026~0.000205mT,也遠低于工頻磁場0.1mT評價標準限值;環境保護目標處工頻電場和工頻磁場現狀監測值均較低,可以預測本工程變電站投運后對環境保護目標處電磁環境影響是可以接受的。
綜上分析可見,本工程變電站投入運營后,在各環境保護目標處產生的工頻電場和工頻磁場遠低于相應評價標準限值,變電站對周邊環境的電磁影響是輕微的。
7.評價結論
本工程在貫徹環評報告中各項污染防治措施后,污染物能夠達到相應標準排放,從環境保護角度分析,馬連道110kV輸變電工程的建設是可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