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項目概況
1.1 基本情況
(1)項目名稱:都江堰玉壘閣項目。
(2)建設地點:位于原都江堰市電視差轉站,海拔高度863米,為玉壘山公園最高位置。
(3)建設性質:新建。
(4)建設規模:占地面積為862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為1000平方米,總高度為46.6米(寶頂尖),其底層直徑21.2米、頂層直徑12.6米、閣頂高度35.2米。
(5)工程總投資:1500萬元。
1.2 工程概況
1.2.1項目組成
玉壘閣為觀光旅游塔,其中地上六層六角,為觀光旅游;地下一層,為輔助建筑(公廁、變配電房、管理用房等),可同時容納兩千游客的休憩觀覽。見表2-1。
表2-1 擬建工程項目組成表
項目組成 項目概況
主體工程 六層觀光旅游塔 寶頂 銅制寶頂,寶座為坭塑青花瓷片貼面
頂層 屋面六根角脊為滾龍脊
二層至五層 屋面鋼結構架為承重結構,柃木、瓦檁為木基層屋面
底層 披檐式12坡屋面
輔助工程 公廁 地下一層
變配電房 電梯及內部照明15瓦/天、外部照明80瓦/天
管理用房
儲水池 300立方米(廁所用水、消防用水)
化糞池 40立方米
1.2.2建筑形式
玉壘閣底層為披檐式12坡屋面,4角鉤,8爪角,2歇山,4由花,二至五層為腰檐式六坡攢尖屋面。
屋面鋼結構架為承重結構,柃木、瓦檁為木基層屋面。鋁皮、灰筒瓦為屋面防水層、坭塑各脊和爪角,飛禽走獸等為屋面裝飾。為了確保屋面不漏雨,采用雙層瓦檁鋪釘鋁皮,鋁皮厚度為0.5mm,下部看面噴涂灰色乳膠漆,鋁皮鋪釘在兩層瓦檁之間。
頂層攢尖屋面六根角脊為滾龍脊,在坭塑脊面上粘貼青花瓷片。
寶頂為銅制寶頂,寶座為坭塑青花瓷片貼面,為了增加寶頂的穩固性,每角脊上設一根銅拉鏈,閣樓各爪角下均懸掛串吊銅鈴兩個,以便微風作響增加建筑物的聲色。
檐部:底部為雙挑出檐雙木雕吊爪,其余各層為單挑單吊爪,挑頭為木雕龍頭,除底層外吊挑下為三角板撐弓外,其余均為牛腿撐弓。各層檐部均為采用木雕龍頭,挑柃蒙頭花,過江花板,曲替、卡花豁口窗所飾,額枋不論加設的和包裝的均以蘇式彩畫所飾,木雕均描金彩畫。
室內:梁、枋加設的和包裝的均為魚肚狀,且面部均作蘇式彩畫,梁、枋下分別設木雕曲替和木雕掛落,枋上的壁為木裝壁,木裝壁按分層分類分別為線刻、淺浮、深浮、園雕、彩畫、木雕詩歌、對聯、匾額為裝飾。內、外金柱間根據不同的部位分別為木雕格門,固定格扇,木雕門罩等。
地面及樓面均為花崗石(不小于600x600)地面,安裝布置采用放射圖形安裝。
樓梯欄桿和樓層四周欄桿采用硬柏木仿古卡花欄桿。
根據各層不同的部位天棚分以下三類:1、平天棚:(底層至五層)井口彩畫天花仿古天棚(支條斷面100×30);2、卷天棚:(二層至六層廊道)卷棚板上作彩畫(筋巴筋斷面550×20);3、藻井天棚:傘狀、六角以金龍、金鳳木雕及花芽,層層疊上,傘面作彩畫天花。
所有格門、格扇、欄桿、豁口窗、掛落、柱枋等均為上漆。彩畫為蘇式彩畫額枋、天花,木雕填色顏料用礦、植物天然顏料進行描金填彩,所有的彩畫及描金填彩均作一道固色、防褪色、脫色的硅水保護層,延長色彩的壽命。
1.2.3玉壘山公園概況
玉壘閣位于世界文化遺產地—青城山-都江堰景區內(玉壘山公園最高處),屬于一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江堰保護范圍一般保護范圍內。
玉壘山公園位于都江堰市區,二王廟東側,玉壘、玉屏、金龜、文書諸峰之上,占地400余畝,有“斗犀”、“鼓角”、“金雞”、“含暉”、“芙蓉”、“渠云”、“覽波”、“掏翠”等景點,還有長約1.7公里的古驛道。山上古木參天,綠蔭如蓋,登頂可俯瞰都江堰水利工程全貌。
玉壘山公園位于都江堰市城西沿,為精巧典型的城市森林公園,1986年曾被列為全國十大森林公園第九位。園內有玉壘、玉屏、翠屏、盤龍、金龜、文筆諸峰,占地30余公頃。長約1500米的古驛道和縱橫交錯的游山小徑連接著12個主要景點。園內城隍廟大殿、十殿、靈官樓、馬王殿及明代古城墻、玉壘關和西關城樓近年來修葺一新,新建了斗犀、含暉、掬翠、金雞、芙蓉、浮云、覽波等8個景點。園內林木繁茂,殿宇亭閣或藏或露。在公園高處可東眺錦繡平川,西望巍峨群山。矗立在進入公園石徑兩側的十殿,現經修葺,重塑造型生動的大小二三百尊彩繪泥塑。游山小道,迂回曲折,林木蔥郁,鳥鳴蟬噪。西邊為大擂鼓坪,相傳古時黑龍水淹平原,一個叫金雞的青年與芙蓉姑娘勇斗黑龍,群眾在這里擂鼓助戰,因此而得名。雄偉的宣威門城樓高聳,登上古城可到斗犀臺,漢代應劭《風俗通》所記“李冰斗犀”的神話就發生在這里。在高臺憑欄俯視,危巖壁立,大江東去,波濤滾滾。宣威門外虎頭巖西便是玉壘關。公園大門牌坊,鏤空雕刻,檐角飛金,中額“玉壘山”3字為張愛萍將軍題書,牌坊左為“龍吟”,右為“鳳翔”,照壁為趙蘊玉墨書字徑達5尺的“勝地尋蹤”。
2、污染分析
2.1 施工期污染分析
2.1.1水環境
工程施工場地生活廢水在施工人員高峰期時排放量很大,另外施工時用以木材的三防處理廢水、砂石料沖洗、混凝土攪拌和養護產生的生產廢水,含較高濃度的懸浮物,若直接外排將會給地表水質產生不利影響,增加水體濁度。
2.1.2廢氣
建設項目在施工期主要廢氣源為:削坡整平產生的巖石碎屑、粉塵;建筑材料在運輸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散落;臨時堆場揚塵以及路面揚塵。揚塵的大部分顆粒較粗大,沉降速度較快,因而污染物的擴散速度很慢,所以施工揚塵往往擴散不遠,多數在較近距離就已沉降到地面,影響范圍有限,多集中表現在施工區域。施工區域四周均有植被覆蓋,植被有凈化環境空氣的功能,且附近無居民生活點,因此施工揚塵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是很局部的。
2.1.3噪聲
工程施工階段的主要噪聲源為削坡整平產生的巖石破碎及施工過程產生的施工噪聲。主要施工機械及其噪聲強度分別為:挖掘機(電鏟、動力鏟)76dB(A)、汽車起重機75~82dB(A)鉚釘槍85~98dB(A)、攪拌機70~86dB(A)、電鉆98~110dB(A)。以上設備噪聲級均為距聲源10m處測得。
2.1.4固體廢物
固體廢棄物主要是施工過程開挖的土石方;施工期間的建筑垃圾以及生活垃圾。對于開挖的土石方、建筑垃圾集中堆放,人工運至山下建筑垃圾收集車內,送往附件建筑工地或建筑垃圾填埋場;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人工運至山下生活垃圾收集箱,由都江堰市環衛部門統一接受外運處理。
2.1.5工程施工對景觀環境的影響分析
工程施工對局部地形、植被的破壞,在短期內將對景區的區域景觀環境產生不利影響,擬建項目施工期對景觀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玉壘閣位于原電視差轉站,將原有建筑拆除,場地削坡整平后建設。對原差轉站景區資源有一定的影響,但不再破壞景區原有景觀資源。
(2)由于工程施工將產生局部地形、植被的破壞,將破壞擬建場地原有的生態環境。項目建設期間施工材料的運輸將通過部分主旅游線路,會對主旅游線路造成一定的影響。隨著工程的結束,影響消失。
(3)建設項目拆除原有建筑,削坡整平將產生大量棄渣,工程施工時的飛灰揚塵,下雨時臨時渣場產生的水土流失都將破壞景區景觀。因此,施工單位應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治,并規范施工,杜絕上述現象發生。
2.1.6工程施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
(1)水土流失
工程建設時拆除原有建筑,削坡整平,會改變山體的微地貌形態。項目建設主要影響區域為擬建項目選址區域及排污管道經過區域。其破壞的山體面積約有972m2,總開挖土石方量約712.5m3。工程建設期間的削坡整平可能改變山體微地貌形態,使局部區域節理構造不完善的基巖各種裂隙擴大,導致巖石松動,強度減弱,同時,坡面上堆積物被剝離,微地形的變化,進一步加強了流水侵蝕、片狀剝落等外營力的作用,將使巖石強度進一步減弱。建設區地形坡度較陡,加之項目建設過程中,植被受到破壞,大量開挖出來的土石和新出現的裸露面可能出現水土流失現象。
(2)對植物和動物的影響
①植被受到破壞
項目建設期間,施工材料由人工沿已有山徑運輸,將對所運輸沿線植被帶來一定的破壞;削坡整平、鋪設管網階段,將破壞部分植被。
②引起動物遷移
施工期間,砍伐、挖掘、搬運等人為活動,對原棲息的動物有一定的干擾,可能會引起附近動物的外遷,主要是鳥類的外遷。擬建項目周圍未發現國家珍惜保護動物。
2.2 運營期污染分析
2.2.1 廢水
玉壘山公園玉壘閣建成后在旅游旺季,按接待游客峰值2000人/天計,污水排放量每人按10L計,COD日人均排放量為60g/人,則日均新增受納污水20m3/d,COD日排放量為12kg/d;在旅游淡季,按旺季日接待能力的1/4估算,則日均新增受納污水5m3/d,COD日排入量為3kg/d。
2.2.2 固體廢物
玉壘閣設計接待量為2000人/天,該景點垃圾按每人每天0.5kg計算,在旅游旺季游客游覽后將產生垃圾1t/d,旅游淡季按旺季日接待能力的1/4估算,將產生垃圾0.25t/d。
2.2.3景觀影響
(1)由于玉壘閣位于玉壘山最高點,都江堰市區多個位置都能見到。建成初期植被恢復緩慢,可能與整個景區有一定的不協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將逐漸融入景區,成為景區又一突出的景點。
(2)隨著工程建設完工,游客增加將對景區的某些環境感應指標產生影響,如擁擠度、景區接納能力等。
2.2.5生態影響
①對植物的破壞
玉壘山公園玉壘閣建成后,將沿用原電視差轉站山徑,不重新開辟新的游山道路,對沿線植被基本無影響;項目主體工程完工立即開始恢復破壞植被,工程建成后對周邊植被基本無影響。
②對動物的影響
項目建設完工后,隨著自然植被的恢復,施工時的人為干擾消失,部分外遷動物又會回歸到原地。但項目建成后,將有許多游客在此休憩游覽,會對部分動物帶來一定影響。
2.3 環境保護目標
表2-1 玉壘閣項目各環境要素具體環境保護目標
環境要素 環境保護目標 性質及規模 保護級別
環境空氣 風景區空氣環境 風景名勝區 GB3095-1996二級
地表水環境 蒲陽河 農灌用水 GB3838-2002Ⅲ類
聲環境 景區內游客休憩場所 游客食宿地段 GB3096-20080類
景觀、生態環境 玉壘山公園一般景觀 一般保護區 HJ/T6-94三級
3、環境影響預測及其減緩措施
3.1 施工期環境影響及其減緩措施
3.1.1大氣環境影響及其減緩措施
1、影響分析
項目在施工期主要廢氣源為:削坡整平產生的巖石碎屑、粉塵;建筑材料在運輸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散落;臨時堆場揚塵以及路面揚塵。揚塵的大部分顆粒較粗大,沉降速度較快,因而污染物的擴散速度很慢,所以施工揚塵往往擴散不遠,多數在較近距離就已沉降到地面,施工所引起的揚塵主要影響50m以內的范圍。施工及運輸車輛引起的揚塵主要對路邊30m范圍以內的影響較大,而且呈線形污染。
2、保護措施
施工現場場地應當進行硬化處理,場地的厚度和強度應滿足施工和行車需要。未能做到硬化的部分施工場地要定期壓實地面和灑水、清掃,減少揚塵污染。
水泥和其它易飛揚的細顆粒散體材料,應安排在臨時倉庫內存放或嚴密遮蓋,運輸時防止酒漏、飛揚,卸運盡量在倉庫內進行并灑水濕潤。
施工垃圾應及時清運、適量灑水,以減少揚塵。
3.1.2聲環境影響及其減緩措施
1、影響分析
在施工過程中,施工機械噪聲將成為主要聲源,在不計房屋、樹木、空氣等的影響下,施工距聲源120m范圍內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由于評價區域200m范圍內均沒有居民,因此工程施工對周圍居民無環境噪聲的影響,施工區噪聲影響的對象主要是施工人員。施工活動結束,施工噪聲將隨之消失。
2、保護措施
⑴加強機械、車輛的維修、保養工作,使其始終保持正常運行。
⑵改進施工工藝和方法,防止產生高噪聲、高振動。
⑶施工機械維修等高噪音作業盡量安排在游客較少時,減少對游客及周圍環境的影響。
⑷做好施工機械和運輸車輛的調度和交通疏導工作,禁止車輛鳴笛,降低交通噪聲。
3.1.3水環境影晌及其減緩措施
1、影響分析
工程施工場地生活廢水在施工人員高峰期時排放量很大,另外施工時用以木材的三防處理廢水、砂石料沖洗、混凝土攪拌和養護產生的生產廢水,含較高濃度的懸浮物,若直接外排將會給地表水質產生不利影響,增加水體濁度。結構施工時的砂漿、石灰等廢液,以及建筑材料堆放時產生的初期雨水若處置不當,會污染周圍環境。
2、保護措施
主要針對施工作業對水環境的影響如防止施工污水及施工隊伍生活污水對水環境的污染等,提出以下污染防治措施:
(1) 施工現場道路保持通暢,排水系統處于良好的使用狀態,使施工現場不積水。
(2) 施工現場設置泥沙沉淀池,用來處理施工泥漿污水,F場攪拌作業,必須在攪拌機前臺及運輸車清洗處設沉淀池,水經沉淀處理達標后方可回收用于灑水除塵。
(3) 合理規劃施工場地臨時供、排水設施,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跑、冒、滴、漏現象。
(4) 工程建設應保證原有地表徑流的來水及走向,對削坡整平所棄土石方及時清理,防止地表徑流阻塞、水體渾濁,保護區域地表徑流的原有狀況,盡量降低廢水對地表水環境的影響。
(5) 嚴格管理和節約施工用水、生活用水。
3.1.4生態環境影響及其減緩措施
1、影響分析
工程建設時拆除原有建筑,削坡整平,會改變山體的微地貌形態。項目建設主要影響區域為擬建項目選址區域及排污管道經過區域。其破壞的山體面積約有972m2,總開挖土石方量約712.5m3。工程建設期間的削坡整平可能改變山體微地貌形態,使局部區域節理構造不完善的基巖各種裂隙擴大,導致巖石松動,強度減弱,同時,坡面上堆積物被剝離,微地形的變化,進一步加強了流水侵蝕、片狀剝落等外營力的作用,將使巖石強度進一步減弱。建設區地形坡度較陡,加之項目建設過程中,植被受到破壞,大量開挖出來的土石和新出現的裸露面可能出現水土流失現象。
項目建設期間,施工材料由人工沿已有山徑運輸,將對所運輸沿線植被帶來一定的破壞;削坡整平、鋪設管網階段,將破壞部分植被。
施工期間,砍伐、挖掘、搬運等人為活動,對原棲息的動物有一定的干擾,可能會引起附近動物的外遷,主要是鳥類的外遷。擬建項目周圍未發現國家珍惜保護動物。
2、保護措施
(1)擬建項目原有場地拆除階段及時清理建筑垃圾;削坡整平工程前期應先做好對周圍植被的防護工程,對施工場地開挖和平整后,及時種植生命力強的植物。
(2)工程建設期間對不可再利用的建筑垃圾應及時清理外運,不可在施工區隨意堆放。
(3)待項目基本完成后,對工程臨時占地采用植草綠化工程進行植被恢復,綠化面積約100m2,對未破壞的地形盡量保持原有自然風貌。
3.2 營運期環境環境影響及其減緩措施
3.2.1水環境影晌及其減緩措施
1、影響分析
玉壘山公園玉壘閣建成后在旅游旺季,按接待游客峰值2000人/天計,污水排放量每人按10L計,COD日人均排放量為60g/人,則日均新增受納污水20m3/d,COD日排放量為12kg/d;在旅游淡季,按旺季日接待能力的1/4估算,則日均新增受納污水5m3/d,COD日排入量為3kg/d。
2、保護措施
工程建成后,營運期的生活污水將通過化糞池(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進行處理,處理規模根據游客人數、接待人員人數等情況具體確定,污水處理工藝流程見圖3-1。
圖3-1 污水處理工藝流程示意圖
玉壘閣設計最大容量為2000人/天。根據《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50015-2003)內容估算,其每人用水為10L,則每天產生生活廢水20m3,為了緩解化糞池(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壓力,其參考容量為40m3。
化糞池的出水經管網接入都江堰市城市污水管網,最后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后達標排放。
3.2.2固體廢物環境影響及其減緩措施
1、影響分析
本工程運營期固體廢物主要為生活垃圾。玉壘閣設計接待量為2000人/天,該景點垃圾按每人每天0.5kg計算,在旅游旺季游客游覽后將產生垃圾1t/d,旅游淡季按旺季日接待能力的1/4估算,將產生垃圾0.25t/d。
固體廢物如不進行妥善處理,則會腐爛變質,成為菌類和鼠蠅的滋生地,并散發出惡劣氣味等,污染空氣傳播疾病,危害人群健康,同時還會影響景區景觀。
2、保護措施
玉壘閣建成后為6層塔式建筑,每層都將設置垃圾箱,并安排專人負責定時的清運工作。垃圾統一收集并清運送至景區外垃圾收集箱內,由都江堰市環衛部門定期統一外運處理。
3.2.3生態環境影響及其減緩措施
1、影響分析
①對植物的破壞
玉壘山公園玉壘閣建成后,將沿用原電視差轉站山徑,不重新開辟新的游山道路,對沿線植被基本無影響;項目主體工程完工立即開始恢復破壞植被,工程建成后對周邊植被基本無影響。
②對動物的影響
項目建設完工后,隨著自然植被的恢復,施工時的人為干擾消失,部分外遷動物又會回歸到原地。但項目建成后,將有許多游客在此休憩游覽,會對部分動物帶來一定影響。
2、保護措施
建設項目不可避免的產生生態影響,有些是暫時性的,有些影響可以通過生態恢復技術予以消除。該項目的生態恢復內容包括:
1. 工程建成后對臨時占地進行植被恢復,種植生命力強的藤本植物。
2. 工程建設期間,可能會對周圍植被帶來一定的損害。工程結束后,及時對可能受損植被進行維護和恢復。
4、結論
玉壘閣與都江堰景區、離堆古園、金剛長堤、安瀾索橋、松茂古道及都江堰古城區等20多個重要景點串聯成旅游環線。獨特的地理條件和生態環境造就了離堆鎖峽、金堤夕照、雄關古道、玉壘仙都、寒潭伏龍、笮橋飛虹、玉女仙姿、岷山曉雪、寶瓶春曉等自然景觀,與二王廟、伏龍觀、安瀾索橋、城隍廟等古代建筑交相輝映,形成了山、水、成、堰、閣、林、橋融為一體的獨特風光, 成為自然與文化、人類與環境、水利閣樓工程與山水風光和諧融合、天人和一的千古奇觀。具有積強的觀賞性、生態性、特色性。通過燈光的設計實施,在夜間它又將成為都江堰市夜景的一顆璀璨明珠。
因此,該項目的建設將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增強地方經濟實力,擴大就業機會;對于提升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知名度、建設一個高品位的國家風景名勝區具有積極的作用。同時推動地方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4.1主要環境影響
(1)施工期影響
工程位于玉壘山公園內,工程施工將不可避免地對景區的景觀產生一定的影響影響。施工期的“三廢”及垃圾若不加以處理直接排放,將對工程地區的水體、大氣、聲環境造成污染。工程建設過程中的土石方開挖、堆筑及棄渣等將不可避免的地造成地表擾動,破壞植被,新增水土流失。
(2) 運行期影響
玉壘閣營運期產生的生活廢水及固廢會對工程區環境產生不利影響,需要采取相應減緩措施。
4.2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1) 施工期
在采取相應的廢水處理、大氣污染物防治、噪聲污染防治、固體廢物處置等措施后,施工期各項不利影響可以得到有效防治或減免。工程施工期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等水土保持措施后,水土流失可基本得到控制,植被得到恢復,生態環境不利影響得到減緩。通過采取上述污染防治措施后,施工期各項不利影響可降低到最小程度。
(2) 運行期
采取相應的廢(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等措施,將運行期不利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
4.3評價結論
綜上所述,都江堰市旅游資源豐富,環境質量現狀良好,有利于旅游資源的開發;開發建設項目中環保工程的實施將有利于保護和改善質量及有效控制和削減污染物的排放量、排放方式,開發建設項目對景觀資源、生態環境及環境質量影響不明顯;開發建設項目對都江堰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正影響顯著,并得到了當地群眾的普遍支持;采取了有效的環保措施,經預測項目施工及營運期對各環境要素的影響均可降至環境可承受的程度,并不會因為項目營運造成新的超標現象。
故本評價認為只要建設單位認真落實本報告書中提出的各項環境保護措施及對策建議,做到環!叭瑫r”,堅持“在保護中開發,以開發促保護”,將開發建設項目對生態環境、旅游資源及環境質量的影響降到最小程度。因此,從環境保護角度考慮,項目的建設對區域環境的影響可以接受的,建設項目是可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