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W 于 2013-3-21 11:05 編輯
河源市源城區源南鎮風光村安置小區項目 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信息公告(第一次) 根據國家環保部頒布的《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環發[2006]28號)和《廣東省建設項目環保管理公眾參與實施意見》(粵環[2007]99)號)規定,現將河源市源城區源南鎮風光村安置小區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的有關信息公告如下: 一、項目名稱:河源市源城區源南鎮風光村安置小區項目 二、項目位置:項目位于河源市南面,緊鄰東江及規劃的濱江大道。 三、項目概況:為強化河源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快城市化進程,使河源市擴大規模、優化布局、強化功能,保證拆遷戶“居者有其屋”,使廣大人民安居樂業,廣東省河源市城市開發投資有限公司提出了河源市源城區源南鎮風光村安置小區項目的建設。項目的實施有助于推動源南鎮風光等村的發展,改善當地乃至整個市區的人居環境,有助于帶動城市建設“向南擴”,促進市區南部東江西岸的城市建設發展,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促進河源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項目主要建設內容為住宅,同時,配套建設有商鋪、物業及活動中心、地下車庫等,總投資51523.52萬元,總用地面積38978m2,其中道路廣場面積19930m2,綠化面積11070m2,住宅建筑面積99982m2,共20棟,可安置1003戶。 本項目擬通過土地征用、平整,集中建設基礎設施和道路、住宅。本項目的建設重點是土地平整、道路和住宅的修建。 四、主要的環境影響及防治措施 施工期:1)水污染:建設工地的生活污水與施工機械產生的生產廢水;防治措施:通過挖排水溝、排入化糞池厭氧處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網。2)大氣污染:主要是來自場地的平整、道路的修建、運輸建筑材料等環節產生的揚塵;防治措施:散裝物料的運輸車應當加蓋,同時控制車速以減免物料沿途散落,及時清掃運輸施工過程中散落在地面上的泥土和粉塵,道路應灑水保持濕潤;3)噪聲污染:施工機械噪聲和運輸車輛的交通噪聲;防治措施:合理安排車輛的路線和裝卸順序,減少汽車鳴笛噪聲,盡量使用低噪聲機械設備;4)固廢污染:施工中產生的棄土、建筑垃圾以及施工人員生活垃圾;防治措施:棄土應堆置適當位置,建筑垃圾以及生活垃圾交環衛部門清運。 營運期:1)水污染:營運期間污水主要是小區居民的生活污水和地下停車庫的清洗廢水;防治措施:按“雨污分流、循環用水”的原則,優化設置排水系統,污水經過自建的污水處理站或同意接收該安置點污水的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網。2)大氣污染:家庭廚房油煙及小區內機動車尾氣等;防治措施:家庭廚房油煙經抽油煙機處理,再經過煙道高空排放;加強小區管理,保證進出車輛行駛通暢,盡可能避免汽車怠速空轉。3)噪聲污染:日常生活中各類風機、水泵、變壓器等運行產生的噪聲以及進出小區的機動車產生的噪聲;防治措施:盡量選用低噪、節能型先進設備,同時采用減振措施等;加強交通管理,對機動車限速,對進出車輛進行控制,禁止鳴笛,尤其是夜間;小區靠近交通道路側,住宅采用通風隔聲窗等措施。4)固廢污染:主要是小區居民的生活垃圾;防治措施:由垃圾收集箱收集后,由環衛部門統一收集,清運處理。 五、建設單位: 建設單位:河源市城市開發投資有限公司 地址:河源市東城西片區行政辦公區內北起第一排、東起第四棟 聯系人:藍偉軍 聯系電話:0762-3238068 傳真:0762-3238002 六、評價單位: 名稱: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地址:廣州市新港西路164號 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程序 1、工作程序 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程序大體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準備階段,收集相關資料,進行初步的實地調查;第二階段為正式工作階段,進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環境現狀調查,并進行環境影響預測和評價;第三階段為報告書編制階段,其主要工作為匯總、分析第二階段工作所得的各種資料、數據,給出結論,完成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編制。 2、主要工作內容 總則(包括確定項目的評價工作等級、評價標準、環境保護目標等)、建設項目工程概況及工程分析、建設項目周圍地區的社會環境現狀、環境影響預測、環境保護措施及技術經濟論證、環境影響經濟損益分析、清潔生產分析、環境事故風險分析、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建議、環境監測計劃及環境管理的建議、公眾參與意見調查、環境影響評價結論等。 八、征求公眾意見的主要事項 1、是否支持本項目建設; 2、您認為本工程施工給您帶來哪些影響; 3、您認為本工程營運對環境有何影響; 4、項目建設對您生活的影響; 5. 對項目建設的建議和要求; 征求公眾意見提倡反映人提供真實姓名、聯系電話、家庭地址或工作單位,以示負責,不便之處敬請諒解。本次公告時間為2013年3月21日至3月31日。 九、公眾參與提出意見的方式:信函、電話、電子郵件。 評價單位和建設單位將對所反映情況認真核實,調查屬實的意見或建議將給予采納。
河源市城市開發投資有限公司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2013年3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