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主要有利影響評價結論
(1)盤河口水電站裝機容量為2×16=32MW,保證出力為2941kW(P=90%),投入運營后,年發電量為1.4512億kW·h,每年可創造產值4353.6萬元(以電價0.3元/kW·h計);按每kW·h電創造國民生產產值6.16元/kW·h(《云南省2002年統計年鑒》)計算,電站每年可增創國民生產總值達8.94億元,能大大增加國民生產總值,具有較好的發電效益和社會效益,對拉動地方經濟發展,滿足云南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加快推進“西電東送”都具有重要意義。
(2)工程周邊地區經濟基礎和實力相對落后,但水力電力資源豐富,開發利用程度較低。電站的建設不僅能改善地方基礎設施,而且有利于增加當地居民收入,充實地方財政,對促進區域農村經濟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項目的實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將帶動當地建筑業、建材業和運輸業等相關行業的發展,也將促進工程區第三產業的發展,擴大當地居民的就業機會,從而增加居民收入,對促進地方經濟繁榮,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都將產生積極有利的影響。
(4)電站的運行,是利用可再生資源(水能資源)發電。如以同等規模火電站計,每年可節約不可再生能源標煤達4.789萬t,并且可以減少SO2、CO2、CnHn、NOx等污染物對大氣的污染。發電后還可為當地居民提供電能,促進以電代柴,減少對林木的砍伐,對保護區域生態環境具有積極的意義,具有較好的生態效益。
3.1.2主要不利影響分析結論 (1)水環境影響
電站施工期產生的生產廢水和生活污水如不經處理后直接排放,將對南汀河流域水環境和下游的環境用水水質帶來影響;電站運行期產生的生活污水處理達標后用于綠化,不會對水環境產生影響。
(2)施工期“三廢”環境影響
影響區域主要是工程永久占地區、施工生產生活區、取料和堆渣場等區域。工程施工過程中產生的“三廢”排放、工程占地及工程開挖等各項施工活動,對工程地區的環境質量造成局部污染,景觀破壞,環境質量有所下降,對現場施工人員身心健康造成的影響。施工占地和棄渣占壓破壞了原地貌,影響工程區域自然景觀,造成水土流失,對區域生態環境質量造成一定影響。施工區域環境衛生狀況較差,危害施工人員身體健康。
(3)水土流失影響
盤河口水電站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將改變原地貌,占壓、損壞土地和植被,造成新水土流失,根據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的預測結論,工程建設區新增水土流失總量將達9300t。建設期間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是土壤流失量增加,棄渣場在降雨和徑流沖刷下,產生水土流失,淤積河道,危及工程安全,并對區域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4)對陸生生態環境的影響
電站工程的建設不可避免的會占用一部分動物生境,施工產生的廢水、廢氣、固廢及噪聲會評價區內的野生動物會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電站運行后水庫蓄水將影響或甚至淹沒獸類、鳥類、爬行類和兩棲類原有的棲息環境、取食地和巢穴等,對陸生脊椎動物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由于大多數陸生脊椎動物有趨避的本能,只要項目區以外的環境不遭破壞,且施工人員不對它們直接捕殺,工程施工不會對動物種群產生太大的影響,它們會選擇適宜的生境繼續生存和生活。該類群的脊椎動物適應性強,隨著植被的恢復和新生態系統的建立,動物區系也將得到恢復和發展。所以,該項目的建設對野生陸生脊椎動物的影響在容忍范圍之內,總體影響不大。
(5)對魚類的影響
盤河口水電站的建設將會對淹沒區及壩下河段的魚類造成一定的影響。具體表現為修筑攔河壩對河流魚類交流的阻隔影響,淹沒區水位、流速的變化導致魚類的生存環境的改變,及壩址下游水文情勢變化形成的減脫水河段對魚類生存的威脅。目前,電站開發河段流域生存的魚類約有28種,其中土著魚種24種。電站運行期取水發電后壩址下游的減脫水和攔河壩的阻隔效應對這些魚類的影響在可接受的范圍內。
3.1.3環境風險評價結論
盤河口水電站工程建設和運行過程中炸藥庫、油料使用、明火使用和壩后斷流存在一定的環境風險,但在加強管理,建立健全的防范措施和應急預案,并予以認真落實和實施的基礎上,本工程項目的風險是可以規避的。
3.2環境保護對策措施 (1)生態保護措施
在下一步的工程設計中,按照盡量減少占用林地的原則,優化工程設計,以減少水電開發對森林植被的破壞;結合工程水土保持措施,進行跡地恢復與綠化美化等生態環境建設;加強森林、野生動物的保護宣傳教育工作,嚴禁超計劃占地和擅自進入保護區;嚴禁施工人員亂砍亂伐、盜伐盜獵活動;盡量減少施工開挖和降低施工噪聲,將工程施工對動植物生存環境的影響減小到最低程度。
(2)生產廢水處理措施
采取絮凝沉淀方式處理生產廢水,對廢水進行澄清、沉淀后循環利用。樞紐工區人工砂石料場和混凝土拌和系統設收集池進行處理,處理后廢水循環使用。
(3)生活污水處理措施
結合工程區實際情況,可采用旱廁處置,主要污染物糞便不排入河流。少量洗滌污水(食堂炊飲、施工人員餐具、衣物洗滌、個人衛生用水)由收集池收集,經沉淀澄清后,用于噴灑降塵,不排放。
(4)生態流量下放
為減小電站由于引水發電造成局部河段減水斷流對下游生態環境的影響,通過工程措施保證攔河壩處按照3.27m3/s的流量永久性下放生態用水(按壩址處多年平均流量的10%計),作為壩址下游河段生態環境用水的保證措施下泄生態基流量,滿足下游河道的生態用水需求。
(5)大氣污染防治
優化施工工藝,采取降塵措施,并加強勞動保護。
(6)噪聲防護措施
選用低噪聲的施工機械或工藝,改進施工現場施工工藝,加強對機械設備的維修和保養。加強施工人員勞動保護,進行個人防護,適當縮短勞動時間。對破碎系統采取隔音措施,并合理安排工作時間控制炸藥用量和爆破時間。1#渣場夜間禁止施工和運輸。
(7)棄渣及生活垃圾處理措施
工程施工設計共規劃了4個棄渣場堆放棄渣,對棄渣場必須采取修建擋墻、截排水溝及植樹種草綠化等措施,減少棄渣流失產生的影響。
施工區和生產生活區設置垃圾桶,并派專人負責管理、打掃和收集。定期集中收集后選擇符合環保要求的渣場就近填埋處理。
運行期廠區設置垃圾池1座和3個垃圾桶,生活垃圾統一收集,回收利用有機質還田,不能回收利用的運至4#棄渣場填埋處理。
(8)水土保持措施
為有效控制因工程建設而新增水土流失,保護和改善工程區域生態環境,本工程編制了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對可能產生水土流失的區域提出了綜合防治措施,主要內容有棄渣場的擋渣墻、排水溝和排洪暗涵,土地整治、植樹綠化和覆土還地;石料場的施工期臨時擋護和覆蓋,植樹綠化;臨時施工區種樹和覆土還地;永久公路種植護路林,臨時公路植樹造林和覆土還地。
(9)人群健康
落實衛生防疫、勞動保護和工區衛生管理措施,以及開展衛生知識宣傳等。
3.2.2建議 (1)建議結合工程實際進度及時開展環保措施技施設計工作,對環保措施進行進一步深入研究和細化設計,嚴格遵循“三同時”制度,并落實相應費用,減免不利影響,確保各項環保措施的實施。
根據環境影響分析,本工程對環境的主要有利影響表現在工程具有的發電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方面。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筑壩淹沒和施工占地對森林植被和陸生動植物資源的影響;筑壩阻隔魚類通道及水環境變化引起魚類區系、分布及種群發生變化;電站引水改變壩址下游區間河段的水文情勢;施工“三廢”及噪聲排放對局地環境的污染影響;工程施工和棄渣引發水土流失及其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等方面。在采取本評價提出的環境保護措施后,各種不利環境影響將可以得到減免。
2013年6月20日前,公眾可通過電話、信函、傳真、電子郵件等方式將對本項目及環評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告知項目建設單位及環境影響評價單位。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編制單位將在《臨滄市南汀河盤河口水電站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中真實記錄公眾的意見和建議,并將公眾的寶貴意見、建議向建設單位和政府有關部門反映。《臨滄市南汀河盤河口水電站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網上公示簡本》附后,有意者請點擊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