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屏邊縣臘哈地代燃料項目電源工程臘哈地電站環境影響評價第二次信息公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2006年2月14日發布的《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環發2006(28號)]規定,現將云南省屏邊縣臘哈地代燃料項目電源工程臘哈地電站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的有關信息予以公告。公告內容如下: 一、建設項目概況 工程名稱:云南省屏邊縣臘哈地代燃料項目電源工程臘哈地電站 建設單位:屏邊縣臘哈地水電開發有限公司 建設地點:云南省紅河州屏邊縣白河鄉 開發河流:南溪河 工程任務:水力發電 建設性質:新建 工程規模:裝機容量6400kW,2臺單機容量為3200kW 工程等級:V等小(二)型工程 開發方式:引水式 工程投資:總投資6356.37萬元,單位千瓦投資9931.83元 建設工期:18個月,第一年10月初~第三年3月底完成,總控制施工期18個月,其中施工準備工作1個月,主體工程17個月。 二、主要建設內容 云南省屏邊縣臘哈地代燃料項目電源工程臘哈地電站為新建小水電站項目,建設單位為屏邊縣臘哈地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建設地點位于云南省紅河州屏邊縣白河鄉,電站裝機容量2×3200=6400kW,工程等級為V等小(二)型工程,開發方式為徑流引水式,工程總投資6356.37萬元。 三、建設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影響的概述 3.1生態影響結論 (1)植被植物 本項目建設對區域內植物的影響主要是使得區域內種群的個體數量部分減少,對區域內植物種類的組成影響較小。另外,工程施工將使裸地增加,將導致飛機草等外來植物入侵,導致雜草數量增加,使原有的生物多樣性進一步遭受破壞,但總體上影響較小。 根據野外實地踏查結果和相關資料記錄,本項目評價區內無珍惜瀕危保護植物物,亦無古樹名木。 (2)陸生脊椎動物 電站建設對淹沒區內陸棲脊椎動物的影響是局部的,主要表現在由于施工活動使陸生動物的棲息生境減少或被破壞,由于施工擾動迫使動物規避到遠離施工現場的地方,使動物的密度短期內可能有所變化。隨著工程建設的結束,生態環境逐漸恢復,動物種群又會得以恢復或略有增長。 (3)魚類 現狀調查中所列的31種魚類中無國家和云南省保護魚種,沒有洄游性魚類和狹域特有種,且在臘哈地電站開發河段下游及其他支流均有分布。臘哈地電站的建設將會對淹沒區及壩下河段的魚類造成一定的影響。電站運行期取水發電后壩址下游的減水和攔河壩的阻隔效應對這些魚類有一定的影響,在采取環評提出的相關魚類保護措施后,不利影可以得到減緩。 (1)空氣環境 工程區內人煙稀少,施工場周邊無村莊、學校等環境空氣敏感點分布。工程區地處偏僻的農村地區,無工業污染源,環境空氣本底質量較好。施工期的大氣污染物是間歇性和流動性的排放,因此除作業區以及施工道路周邊區域可能受到揚塵、汽車尾氣、爆破粉塵等影響外,一般不會有TSP 超標問題。 工程運行后電站長住工作人員能源以電能、煤氣為主,生活中除了產生少量的油煙外,不會產生其它污染環境的廢氣。 (2)聲環境 施工區附近無集中居民點等環境敏感點,施工噪聲的主要影響對象為現場施工人員。 施工期噪聲源主要來自開挖爆破、拌和澆筑、施工機械等固定噪聲及交通運輸產生的流動噪聲。施工人員長期處于高噪聲環境下,身體健康將受到一定影響。 電站運行期間,機組運行聲源主要集中在廠界及尾水口附近,而附近沒有噪聲敏感目標分布,對外環境影響較小。(1)施工期 項目施工期廢水主要來自混凝土拌和機沖洗廢水、生活污水,項目初步設計和環評均提出了相關處置措施,在落實相關措施后項目施工期廢水可得到妥善處置,對南溪河水環境影響較小。 (2)施工導流 經分析,本工程施工導流對河流的水文情勢影響不大;導流施工對南溪河水質產生一定影響,但影響不大。 (3)運行期 電站運行期生活污水經化糞池處理后回用于廠區綠化不外排,對南溪河水環境影響較小。擬建工程的實施,不會改變南溪河中游干流河段以小水電開發利用為主的水資源利用現狀,不會對區域水資源利用造成影響。 (4)地下水影響分析 施工中必須采取封堵、灌漿等措施做好地下水防滲工作。由于壓力隧洞為沿河谷分布,其挖掘深度不大,在做好防滲工作的前提下,對地下水的徑流和排泄影響不大。 3.4固體廢物和水土流失影響結論 采取相關措施后,項目施工期、運行期的固體廢棄物均可得到妥善處理,對環境的影響較小。工程總棄渣量為8.70萬m3,臨時堆放表土0.399萬m3。水保方案實施后,建設期水土流失基本得到了控制,試運行期各區域水土流失減小,各項措施的實施將能有效防止因項目建設造成的水土流失。 3.5地質環境影響結論 本工程規模小,攔河壩形成的壅水區較小。且工程區不屬于地質災害發育區,本工程建設及運行對地質環境的影響較小。 四、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要點 4.1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1)植被及植物保護措施 ①加強施工人員環保意識的培養,重視森林保護相關法規的宣傳,在工程區內建立“環保宣傳牌”。 ②在施工過程中加強施工隊伍的管理,盡量減少施工區域內樹木的砍伐。 ③嚴格按工程征地范圍施工,嚴禁隨意擴大施工區域,施工區外嚴禁煙火;嚴禁施工人員進入非施工區域進行砍伐和采集野生植物。 ④水庫蓄水選擇在夏秋季進行,避免淹死冬眠的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 ⑤嚴格按照設計文件確定征占土地范圍,進行地表植被的清理工作。對施工占地范圍內的表層腐殖土及淋溶土進行收集集中堆放,用于植被恢復及復墾。 ⑥施工過程加強野外用火管理,預防森林火災發生。 ⑦對工程永久征用的林地面積,需按國家、地方規定,落實異地植被恢復等措施。 ⑧嚴格按照本報告及水保方案要求進行植被恢復。植被恢復過程中應選擇本地土著植物,在雨季來臨前確保植物存活;重視上游地區植被的保護和退耕還林還草工作。 (2)動物保護措施 ①合理布置施工場地,嚴格控制施工范圍,量減少工程施工對動物棲息地生境的破壞; ②施工中盡可能地減少放炮;限制爆破時間控制在早8:00~下午15:00之間,避開動物活躍時段。 ③一定要堅持“先防護,后施工”的原則,嚴格禁止廢土方進入河流和溪流,以保證兩棲動物的棲息地不受或少受影響; ④加強施工人員對野生動物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教育,對在施工中遇到的幼獸,一定要交給林業局的專業人員,不得擅自處理;對在施工中遇到的幼鳥和鳥卵(蛋)一定要交林業局的專業人員妥善處置; ⑤加強對施工人員的培訓和管理,嚴禁施工人員捕殺野生動物,增強人員環保意識,不購買、不食用野生動物制品。 (2)魚類保護措施 ①施工期廢水處理措施:在施工中一定要嚴格執行國家的環境保護法,設置污水處理設施,對工程、生活污水進行處理后回用或達標后才能進行排放。 ②初期蓄水的過水措施:環評提出在初期蓄水期,先利用沖沙閘下放生態流量,待水位上升至生態放流管頂部后關閉沖沙閘由生態放流管下放生態流量,使下游河段不斷流,并能持續維持一定水量(不低于各壩址處多年平均流量的10%)。 ③運行期生態流量保障措施:電站運行發電必須首先滿足取水河段生態補水的要求,保證在攔河壩處不低于3.1m3/s(按多年平均流量的10%計)的生態流量下泄,作為壩址下游河段生態環境用水的保證措施。 ④管理措施:施工期,禁止施工人員捕撈、電魚、炸魚等損害魚類的行為;項目建成后,加強管理,配合相關部門對整個的評價區域采取全年全時段禁漁,禁止工作人員采用電魚、毒魚、炸魚等毀滅性的方法破壞野生魚類資源,減緩對魚類的影響。 ⑤外來魚類對土著魚類的影響及保護措施:為保護土著魚類,應采取嚴格的保護措施,嚴禁在評價區內引進外來魚類。 ⑥網捕過壩:為維護電站攔河壩前后魚類種群穩定,保護水生生態平衡,環評提出電站運行期需采取網捕過壩的措施。 4.2水環境保護措施 (1)施工期 混凝土拌和機沖洗廢水經沉淀池沉淀處理后可回用于混凝土拌合,廢水不外排,沉淀池沉淀出來的泥沙定期清運至渣場堆存。 生活區廚房各設2個泔水桶收集泔水,由附近村民運回喂養牲畜。廠區樞紐施工生活區建設1座臨時旱廁收集人員尿糞,收集后讓較近的村民清除用于耕地施肥。 (2)運行期 在廠區食堂內設置設置泔水桶2個(容積40L/個),收集的泔水可由附近村民運回喂養牲畜。廠區建設公廁、配套化糞池(容積3m3)處理后其他生活污水,處理后回用于廠區綠化、噴灑降塵,不排放。配備2個儲油桶(容積40L/個)收集和貯存機組廢油及含油廢水,貯滿后交給有處理資質的單位處理。 4.3空氣環境保護措施 (1)施工期環境空氣保護措施 ①在施工過程中應采用濕式除塵作業,場內交通道路要定期灑水; ②隧洞施工時必須配備供風通風系統; ③工程爆破方式應優先選擇鑿裂爆破、預裂爆破、光面爆破和緩沖爆破技術等,并提倡濕法作業,減少炸藥使用量,減少大氣污染物產生量; ④選用自動化砼拌和系統減少揚塵; ⑤水泥在裝卸、運輸、存儲時均應加蓋篷布,防止散落,渣土運輸過程中,對散落的渣土進行及時清掃; ⑥施工人員,發放防風鏡、防塵口罩等勞保用品;對于粉塵濃度較高的施工場所施工人員,應采用輪班制,每人每天工作時間不得過長。 ⑦定期檢修施工機械設備。 (2)運行期環境空氣保護措施 環評要求,電站運行期食堂安裝油煙凈化設施1臺,廚房油煙通過油煙凈化設施凈化后排放。 4.4聲環境保護措施 (1)施工期聲環境保護措施 合理布置施工場地,根據施工工藝特點做到“鬧靜分開”,分貝較高的噪聲源應布置生活營地的遠端,并限制其夜間作業時間。 (2)運行期噪聲防治措施 為使電站運行期廠界噪聲達到《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1類區標準要求,環評要求發電機組要密封在隔音效果較好的廠房內,廠房四周盡量綠化降噪。 4.5固體廢物處置及水保措施 (1)施工期 施工棄渣處理措施詳見6.7水土保持方案。施工過程中應嚴格管理,規范施工,嚴禁施工單位將棄渣倒入河中。 環評要求各個施工生活區內設置垃圾桶3個,產生的生活垃圾須統一收集后按當地環保部門的要求統一處理。 (2)運行期 電站投入運行,在電站管理生活區設置垃圾桶3個并配建1個水泥抹面垃圾坑,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收集回收后,按當地環保部門的要求統一處理。配備2個儲油桶(容積40L/個)收集和貯存機組廢油,貯滿后交給有處理資質的單位處理。 本工程項目符合國家相關產業政策,符合當地相關規劃。總體而言,建設單位只要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的環保法律、法規,嚴格按“三同時”的原則設計和施工,認真落實本評價等提出的污染防治對策,從環境影響的角度分析,電站的建設是可行的。 六、 征求公眾意見的主要事項 為聽取社會各界對本項目的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特將本項目環境評價進行公示,征求公眾寶貴的想法和建議。 (1)對于本項目是否認可; (2)您認為項目建設對環境有哪些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 (3)項目建設期和運營期對周圍環境影響減緩措施的意見和建議。 (4)其他與項目建設有關、您最關心的問題是什么?有何意見和要求? 七、公眾提出意見的主要方式 在本次信息公示后,公眾可通過發送電子郵件、電話、傳真、信函或者面談等方式發表關于該項目建設及環評工作的意見看法。公示時間為提出或反映有關問題的時間為本次信息公示后的10個工作日。 (一)建設單位 名稱:屏邊縣臘哈地水電開發有限公司 聯系人:王總,電話:13987662858。 (二)環評機構 云南大學科技咨詢發展中心; 屏邊縣臘哈地水電開發有限公司 云南大學科技咨詢發展中心 2014年8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