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環境簡況(地形、地貌、地質、氣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樣性等) 1、地理位置 永濟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東南與芮城縣接壤,西邊與大荔縣毗鄰,東瀕運城市,東北與臨猗縣相連。地理坐標位于東經110°15′00″~110°45′33″,北緯34°44′50″~35°45′50″,南北高中間低,東西狹長,北部平川,地勢平坦,是運城盆地的一部分,總面積1221.06平方公里。 本項目位于永濟市舜都大道東側地塊,地理坐標為N:34°52′52.76″,E:110°26′33.46″。 本項目地理位置見附圖2,四鄰關系圖見附圖3,區域位置見附圖4。 2、地形地貌 永濟市轄區地處山、塬、河的交匯處,山與河之間為長條平川,黃河川道區有階地、灘地和水面,東北側為河水沖積平面,地形復雜,南高北低,東西狹長。北部為平川,地勢平坦,是運城盆地的一部分,海拔在350米左右;由于地勢低凹,部分地區為鹽堿下濕地;南部為中條山,橫亙東西60公里,是永濟與芮城的天然界山,山勢高峻,北陜南緩。平原區海拔高度一般在335米~400米之間。地層分布特點:除中條山區外,其他均屬新生界地層分布。 根據地貌分區原則:大區按成因類型,亞區按形態類型劃分,永濟市可劃分為:侵蝕構造型、剝蝕堆積型、堆積型三個大區,其中,亞區為帶狀中條山區、黃土臺垣區、山前傾斜平原區、沖湖積平原區、黃河階地區。主要山峰有首陽山、寶玉臺、雪花山、方山、五老峰、鄭家山、衛家山等,海拔最高處在中條山—雪花山最高峰,海拔1993.9米,海拔最低處在黃河,海拔334米。 本項目加油站站區地形平坦。 3、地質構造 永濟市位于涑水盆地,受燕山時期形成的汾渭塹地的控制,運城凹陷貫徹包括永濟在內的整個涑水河盆地,成NE-SW向展開。從重力測量和地震測量資料看,北西側沉降小,南東側沉降大。沉降中心位于本市東部與運城市接壤地帶。 條山北麓大斷裂出現在燕山期,以后受喜馬拉雅山期構造運動的影響,斷裂大大加劇,第四季至今仍有劇烈活動。該斷裂在全縣境內長達50km,走向呈NEE,為一高角度正斷層,斷面傾角67°以上,斷距近千米,控制了盆地的基本特征,即南遷北深,南陡北緩的地勢。 4、氣象氣候 永濟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1℃,最冷月平均氣溫-0.4℃,最熱月平均氣溫27.1℃,極端最高氣溫41.3℃,極端最低氣溫-14.3℃。 冬季多呈現干冷少雪,一月平均氣溫-7.3度;夏季呈現高溫高濕,七月平均氣溫27度;秋季往往出現陰雨連綿的天氣,平均氣溫為13.5℃;春季氣溫不穩定,空氣較干燥,平均氣溫12.9℃。霜凍期在十月下旬至次年三月下旬,無霜期219天左右。日照年平均為2191.4小時,全年有光照的日數近200天。年平均降水量530毫米,最多年均降水記錄851.8毫米,最少年僅279毫米。受地形影響,南有東西走向的中條山,北有峨嵋塬,風向多為東風,東北風,西風和西南風,冬春兩季的東風和西風相差不多,夏季東風多于西風,秋季西風多于東風,年平均風速2.5米/秒。主要氣象災害有:干旱、干熱風、大風、霜凍、雷擊、冰雹、暴雨及連陰雨。 5、地表水 流經永濟的主要河流有黃河、涑水河、姚暹渠(人工排水渠)及灣灣河,另有山澗溝溪、湖泊及引黃渠系等。 黃河:黃河是流經本區的最大河流。依據龍門水文站水文觀測資料統計,黃河多年平均流量(1934~1991年)為1014.4m3/s。汛期多發生在每年七~八月份,九~十月偶有發生,最大洪峰流量21700m3/s,(1967年8月11日),一般年份洪峰流量4710~16400 m3/s。最枯流量為53.2m3/s(1978年6月28日)。黃河初冰日期多發生在十一月份,終冰日期在二月份。黃河一年之中一般有5~18天含沙量大于100Kg/m3,最長達23天。 涑水河:涑水河發源于絳縣陳村峪,自北東向南西流經絳縣、聞喜、運城、臨猗,于永濟弘道園以西匯入黃河,河長195km,流域面積5565km2。沿途修建有呂莊、上馬兩座中型水庫,幾乎攔蓄了上游的全部徑流。上馬水庫以下至伍姓湖以上干枯無水。蒲州站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430萬m3,現狀年(2005年)為716萬m3。由于沿河城鎮、廠礦廢污水大量排入,涑水河實際上已成為一條排污河,水質污染嚴重。 涑水河為本區第二條大河流,當涑水河進入本區以后,由于受黃河堤壩阻擋,迫使它在蒲州老城以南地區就地積蓄下滲,使這一地區長期造成鹽漬化。1988年永濟市人工開挖涑水河,由本區向西而后轉向南于韓陽鎮北引入黃河,由于污水長期入滲補給,使該區地下水水質處于惡化狀態。 姚暹渠:姚暹渠原名永豐渠,是一條古老的人工河道,開鑿于公元505年,距今已有近1500年的歷史。后因隋朝大業年間,都鹽史姚暹為保護鹽池正常生產大規模整治而改名。該渠設計泄水流量15m3/s,自夏縣王峪口起,沿中條山北麓截王峪口、柳溝、寺溝、刁崖溝、史家峪、赤峪溝、元溝等七條溝道來水,向西南和苦池水庫,經安邑、運城市區,至永濟入伍姓湖,全長86.58km,姚暹渠在永濟區段長22.5km。 灣灣河:灣灣河發源于永濟市中條山陶家窯峪,最后流入伍姓湖,屬季節性河流。長15km,流域面積152km2。 中條山溪流:永濟境內中條山區有大小溝溪44條,最長的溝有8km,最短的僅有1km。—般年份有清水流出的有29條,多年平均總清水流量約為0.304m3/s。 湖泊:本市境內有伍姓湖、鴨子池兩個湖泊。 伍姓湖:地處永濟城區東北約2.5 km,西界三張村,北靠伍姓村,南近同蒲路,東至孫常村北。東西長7.2公里,南北寬5.9公里。總控制面積3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水面10.04平方公里,湖水來源主要是上游涑水河、姚暹渠、灣灣河水匯入,山澗溝溪匯入,以及山前洪積扇下部潛水溢出及廠礦企業的廢水污水匯入。 鴨子池:在東西陽朝村北,是中條山諸峪水匯集之處,今已干枯,大部分已經被虞鄉農場開墾為耕地。 引黃渠系:全市引黃渠系幾乎覆蓋了除首陽和董村部分面積之外的全部區域,固定渠道長度達1230km,設計灌溉面積為58萬畝,多年平均灌水量為800多萬m3。 本工程所在區域內主要河流為涑水河,位于本項目區南190m處,項目所在地地表水系圖見附圖5。 6、地下水 根據含水層介質的性質,地下水的賦存條件與水力特征,本項目地下水可以劃分為以下兩種類型,即松散巖類孔隙水、碳酸鹽巖溶水,地下水的分布與特征分述如下: (1)松散鹽類孔隙水 松散鹽類孔隙水含水介質主要為第四系亞砂土、亞粘土、沖洪積砂卵石層及砂土層。第四系上更新統地層為亞砂土,結構疏松,孔隙度大,垂直節理發育,有利于降水入滲。上更新統和中更新統含水介質的地下水參數為:滲透系數0.01~0.001m/d。地下水運動以垂直入滲為主,降雨入滲系數小于0.1松散鹽類孔隙水主要分布于近代河谷中的全新統沖洪積礫石、砂石地層,富水程度取決于補給條件及埋藏條件。本區位于碳酸鹽基巖區,地層為透水層但不含水。 (2)碳酸鹽巖巖溶水 含水層為灰巖、白云質灰巖、白云巖等,隔水層為泥灰巖及頁巖,地下水的補給、運移受地質構造及排泄基準面控制,裸露區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入滲補給和側向徑流補給。本區位于柳林泉域的補給區,地下水徑流方向為由東向西,富水性中等。該類地下水水質良好,礦化度0.23~0.36g/l,PH值7.1~8.0,以HCO3-Ca•Mg型水為主。本區埋深較大,是最具供水開采意義的目的含水層。 7、水源地 1)縣級水源地 (1)蒲州濟運水源地 根據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縣級以上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方案的批復”晉政函【2009】149號文,本項目所在區域水源地為永濟市蒲州濟運水源地。 永濟市蒲州濟運水源地位于蒲州鎮,地理坐標東經110.258°,西經34.833°,目前有6個取水口,一級保護區范圍為58km2,二級保護區范圍為4.36km2,無準保護區。 (2)永濟市自來水公司水源地 一級保護區范圍:以各開采井為中心,井周圍半徑50m范圍內,水廠生產區、清水池等重點設施圍墻外10m。 (3)北車集團永濟電機廠水源地 ①郭李1號水源地 一級保護區:東至2號井東500m;西至郭李水源地管理站西500m;南至1號水井南1000m;北至郭李村南。 ②張家窯2號水源地 一級保護區:東至五老峰路;西至黃家窯澗水溝;南至張家窯村北;北至西坦朝村東。 2)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 永濟市境內共有4個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分別為:水濟市供水開發中心農村供水站(郭李水源地)、水濟市風伯峪水源地集中供水站、韓陽鎮北鄭水源地、虞鄉鎮集中供水站水源地。 (1)水濟市供水開發中心農村供水站(郭李水源地) 水源地位于郭李村,共有2眼井。分別對城東街道、城北街道、開張鎮、張營鎮、蒲州鎮、卿頭鎮、栲栳鎮128村供水,供水量173萬m3/a。 (2)永濟市風伯峪水源地集中供水站 水源地位于虞鄉鎮風伯峪村南,井有2眼井,分別對卿頭鎮、開張鎮兩個鄉鎮23個行政村44000人供水,供水量24萬m3/a。 (3)韓陽鎮北鄭水源地 水源地位于韓陽鎮北鄭村,共有2眼井,分別對蒲州鎮、韓陽鎮、城西街道、城北街道2個鎮、2個城區、38個行政村、56個自然村供水,供水量81.1萬m3/a。 (4)虞鄉集中供水站 水源地位于虞鄉鎮西源頭村南,共有1眼井,對虞鄉鎮仁里、虞鄉等5個村供水,供水量14.24萬m3/a。 距離項目最近的水源地為郭李水源地,位于項目東南側約8.6km。 8、地震 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本區設計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20g,抗震設防烈度為Ⅷ度。 9、土壤 永濟市自然土壤多是黃土質灰褐土性土和黃土質灰褐土。項目所在地土壤為灰褐土地帶。灰褐土分布范圍廣、面積大,土壤中的鹽分為C1-、Na+、K+。灰褐土主要發育于黃土及洪積坡積物母質上,具有質地均勻、結構疏松、土層深厚、礦物質組成復雜等特性,是全縣主要的農業土壤類型。有機質含量較低,一般在1%以下,多為0.5~0.7%,全氮含量0.03~0.097%,全磷含量0.05~0.059%。 10、野生動植物 永濟主要野生植物有:喬木類的松、柏、山楸木、柞木、椴木、橡樹、漆樹、核桃、梧桐、槐、榆、柳、楊、拐棗、椿、桑、七葉樹、女貞樹、苦楝、枸、毛桃、皂莢等;灌木類的黃楊、條柳、荊條、紫穗槐、馬王刺、過條漫、刺條、六骨桐、黃花條、枸子木、膽條、冬青、酸棗等;另有青竹、苦竹、蒿草、香附子、刺兒菜、鹽蓬、甜苣、苦苣、牛蒡、大米草、堿谷、草木棲、野苜蓿、小冠花、紅臺草、石崖菜等。 評價區植被稀少,缺少天然林的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較少,野生動物數量較少。據調查,本區無國家保護動物分布。 12、伍姓湖濕地 永濟市伍姓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緊鄰山西省西南端永濟市區。以伍姓湖水面為中心,西接市區東外環路,東到涑水河與姚暹渠交叉入湖口,南臨中條山下運風旅游路,北至運風高速路以北約1.5km處。東西長7.2km,南北寬5.9km。總控制面積38km2,其中核心水面11.3km2,是山西乃至華北半干旱地區罕見的一座大型濕地。 本項目位于伍姓湖濕地范圍西1.7km處,不在其保護范圍內。 社會環境簡況(社會經濟結構、教育、文化、文物保護等): 1、行政區劃及人口 永濟市轄3個街道、7個鎮:城西街道、城北街道、城東街道、虞鄉鎮、卿頭鎮、開張鎮、栲栳鎮、蒲州鎮、韓陽鎮、張營鎮。 永濟市戶籍總人口449956人,其中,城鎮人口199550人,鄉村人口250406人。戶籍人口中,男性人數為230636人,女性人數為219320人,出生人口數為5110人,死亡人口數為2730人,出生率為11.38‰,死亡率為6.08‰,自然增長率為5.3‰,城鎮化率為44.35%。 廠址行政區劃屬永濟市城區。 2、社會經濟 “十二五”時期,永濟市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發展質量持續提升。面對經濟持續下行壓力,強化問題導向,狠抓要素保障,主要指標穩步增長。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33.1億元,年均增長10.2%;財政收入突破10億元大關,年均增長10.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4.1億元,年均增長11.7%;固定資產投資2015年完成115.6億元,年均增長28.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4.5億元,年均增長14.5%;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4921元、10879元,基本實現了翻番。三產比例由“十一五”末的18.7∶53∶28.3調整為15.6∶51.4∶33,我市連續三年被評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 3、交通運輸 永濟交通四通八達,全市擁有公路通車里程702km,路網密度達57km/百km2,其中省道2條,縣道7條,鄉道30條,村級油路126條,高速公路1條,旅游專線3條。運風高速公路全長92km,其中永濟境內達62公里,占總長的2/3多,設有四座互通式立交橋,向南經風陵渡黃河大橋與西南、西北相通,向北直通太原、北京。 本項目位于永濟市舜都大道東側,交通十分便利。 4、文教衛生 截至2013年末,永濟共有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廣播電臺1套,電視臺2套,有線數字電視用戶5.2萬戶。廣播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達70%,農家書屋覆蓋265個行政村,藏書量達到39.75萬冊。2013年轄區全年出版報紙121.66萬份。 截至2013年末,永濟適齡兒童入園率達到98%以上,適齡兒童少年全部享受義務教育,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到90%以上,小學和初中師資水平全部達到大專以上。永濟市堅持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資力度:完成了特殊教育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使特殊兒童少年入學率達95%以上;撤消了雙軌制初中和百人以下小學并完成了青少年活動中心建設;建成一所省級示范和兩所運城市級示范高中;建成1所民辦中等職業學校、5個高標準的實驗實習基地和5個骨干示范專業。 5、醫療衛生與健康 永濟內50%以上的鎮所在地衛生院達到一等甲級標準;農民健康體檢率達到95%;城市達到國家衛生城市標準。2012年年末共有衛生機構44個,其中,市直醫院3個,鄉鎮衛生院15個,社區服務機構12個,專科疾病防治院12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衛生技術人員2488人,其中,職業醫師910人,助理醫師1608人,注冊護士554人;醫院和衛生院床位數1875張;三級醫療衛生機構達標率100%,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98%。 6、名勝古跡 永濟市古文化遺址有17處,獨頭文化遺址位于縣城西南30公里的獨頭村是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國家級保護單位,石莊文化遺址位于城北7公里的石頭村北,是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筑有十余處,其中萬固寺和普救寺最為著名,這些名勝古跡在評價區外。 本項目不在上述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內。 |